时间: 2025-04-14 16:24:01 | 作者: 球王会官方网
走进被誉为“中国银耳第一村”的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只见青山绿水间,蔚蓝色的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菇棚内菌香四溢,菌捧上绽放着一朵朵“银花”。坂中村将光伏与食用菌种植巧妙结合,展现出一幅现代农业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古田县,像坂中村一样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乡村很多,这项产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主产县,古田县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多年来,古田县聚集要素保障、创新发展、品牌打造,不断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评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并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24年,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达94.46万吨(鲜品),产值65.7亿元,产业链总产值280亿元。
“以前自己种植银耳都是小打小闹,成不了规模也赚不到钱。”古田县大甲镇菇农彭福泽十几年前就在自家房前屋后搭起简易的茅草菇棚种植银耳,每日起早贪黑却收益不高,年景好的时候一年也只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在彭福泽看来,零散种植的银耳吸引不了收购商,也卖不上价。此外,每到生产旺季,古田县的不少菌菇种植户都面临紧张的问题。
资金问题导致当地菌菇产业没办法实现规模经营,而这又影响了当地菌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古田县成立了新型农村金融中介中心——民富中心。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古田县民富中心通过“合作社担保、农户资产反担保”“合作社推荐、民富担保公司担保、农户资产反担保”“合作社审核推荐、银行信用贷”等金融创新模式,推出产业链场景金融理财产品“裕农快贷”,投放贷款额近30亿元。
“自从有了‘裕农快贷’,我家的种植规模扩大了,收益也翻了一番。”彭福泽说。
在金融支持农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古田县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古田县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八条措施》,重点扶持优质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专业化菌包厂建设、推进烘干企业清洁能源替代等。同时,该县还利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福建省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等1.3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古田县百亿食用菌产业园、菌种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并成立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中国食用菌之都现代产业园等多个领导小组或工作组,由县领导担任组长,形成多个专项、不同层面的领导工作体系,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我县在全国首创银耳种植险’‘食用菌设施产权证’,目前,全县1935户银耳种植户保险已投保菌包数量达11600多万袋,保费760多万元,保障金额超2.3亿元。”古田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郑通书说。
走进古田县大桥镇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温控智能化标准出菇房,密集成排的银耳长势良好,恒温、内循环、雾化等智能化管护设施为银耳提供了最适宜生长的环境。
“车间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银耳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在这种环境下产出的银耳,朵型大、产量高、胶质多,非常受市场欢迎。”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昌铿介绍,“野生银耳被称作‘来自大自然的奇珍’,其生长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产量极少,质量也很难保证,我们这种智能管护方式解决了银耳种植靠天吃饭的难题。”
“食用菌技术创新包括育种、栽培技术、后续深加工几个方面。我们选育的福银黄耳、福银雪耳以及绣银一号这三个新品种,都比较适用于银耳深加工产业。另外,我们选育的两个海鲜菇新品种,也通过了省级新品种认定,这对于古田县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提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李速介绍。
古田县对于食用菌种植技术的研发之路可以追溯到1968年。当年,几名古田县农民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从头再来,培育出第一朵生长在实验室外的银耳;70年代中后期,古田县先后试验成功银耳玻璃瓶栽和银耳塑料袋栽技术,其袋栽技术为全球首创;80年代,成功开发了香菇室外袋栽和有“食用菌皇后”之称的竹荪生料栽培技术和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90年代末期以来,又实现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和茶薪菇菌种攻关、配方创新技术的突破。这五个阶段便是古田县在全国掀起的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的生产“五次浪潮”,点燃了当地农民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激情。2012年,古田县与福建农林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菌种开发以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栽培能力方面日益增强。
“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研究什么品种。比如片状银耳产品需要耳片多、蒂头小的品种,而即食银耳羹需要多糖成分含量高的品种。对这样的需求,我们都能够直接进行精准研发。”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孙淑静说。
如今,古田全县食用菌累计入库品种38个、菌株1007个,其中银耳、茶树菇、香菇、猴头菇等20多个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形成了以环翠屏湖乡镇(街道)为主的银耳、茶树菇、黑木耳生产区,以鹤塘镇为主的东部香菇、蘑菇生产区,以吉巷乡、卓洋乡为主的中部猴头菇生产区,以凤都镇、黄田镇、水口镇为主的南部珍稀菌类生产区的产业布局。
如今,古田县域内建有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两个官方科研服务机构,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和民营科研所达32家,培育菌种育种人才385人。菌种服务辐射全省乃至全国。
通过不断的科研创新,古田县食用菌生产形成了“主栽品种规模逐步扩大,珍稀菌类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格局,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已促进39家企业组织45 项产品绿色有机认证。目前,全县菌包制作环节有专业化菌包厂45家,其中菌包生产培养供应中心2家,年产菌包约14亿袋。
“我们的银耳羹以鲜银耳熬制,冻干技术锁鲜,生产基地直接对接您的餐桌。”在抖音商城“三朵银花”旗舰店直播间内,返乡创业青年张家巧正在推介古田银耳产品。
过去,花了钱的人银耳的普遍印象是“吃起来很麻烦”:先泡发,再炖煮,至少要几个小时才能出胶。于是,解决这一难题成为张家巧选定的创业方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家巧引入深加工技术,开发即食类银耳产品,以满足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很快,她开发的冻干银耳羹成为市场爆款,年销5000万袋。张家巧也成了新晋网红主播,被网友称为“银耳姐姐”。
如今,在古田县,银耳速泡干片、鲜炖银耳、山珍菌汤煲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层出不穷,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消费者食用银耳的便捷性,更围绕银耳形成了多样化深加工产品的结构模式。
搅拌,输送,装袋,扎口,打穴,贴封……一袋袋银耳、茶树菇、黑木耳、猴头菇标准化菌包在古田县绿华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生产线上包装出来。古田县绿华食用菌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干食用菌菌包生产的企业,该公司建设有标准化制袋车间、锅炉车间、料包灭菌车间、原料仓库等,并配套日产10万袋的菌包生产线条。专业化的菌包生产线,解决了传统菌包加工人工成本高、技术上的含金量低、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目前,公司年加工各类标准化食用菌菌包4600万袋,产值达1.5亿元,辐射带动凤埔、平湖、城东、城西等四个乡镇(街道)1500多户农户实现就业、增收。
产业延链补链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让古田县的菌菇产业名气越来越大。
“通过将光伏与食用菌种植巧妙结合,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坂中特色的银耳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将坂中的银耳推向更大的舞台。”坂中村党支部书记高益清说。
近年来,坂中村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物业式管理+数字化赋能”运营新模式、构建“光伏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完成了8个光伏菇棚基地建设,菇农通过管理菇棚,年纯利润达到20万元以上,村集体也通过土地租金分成实现了增收,光伏企业则通过发电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形成了多赢局面。
在菌菇品牌建设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古田县在北京发布食用菌行业首本蓝皮书,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银耳产业的营养价值和品牌价值,并建设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推出古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十方田”,在此基础上制定产业准入标准,允许符合规定标准的企业无偿使用该公用品牌。
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古田县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小山城成长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实现从2012年食用菌鲜品产量70.7万吨、产值71亿元,到2024年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280亿元的蜕变。作为全国最大的银耳商品化生产基地,全县直接从事银耳产销活动的人员达10多万人,农民人均每年从银耳生产中获得的收入超过6000元。其中,银耳产量占全国90%以上,“古田银耳”以147.32亿元居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品牌效应显现。
【作者:赵必焕(笔名:沙赵),系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特约通讯员、福建省乡村振兴局《滴水缘》杂志社副主编。本文刊登于2025年《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第03期(总第91期)第50-52页(“产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