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在苏州五厂建成了生产基地,并于2025年1月成功下线首批产品。
博世表示,尽管本地缺乏SiC模块生产的相关经验,但项目团队仅用两个月便实现了自主生产,较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首批产品下线。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SiC半导体以其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的显著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早在2019年,博世便宣布推进SiC相关业务。近年来,其在全世界内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1年,博世在德国罗伊特林根工厂投产了基于6英寸SiC晶圆的车规级芯片(目前正在生产基于8英寸晶圆的SiC芯片样品)。
同年,博世在德国德累斯顿的晶圆厂落成,重点制造12英寸晶圆的MEMS芯片,逐步扩大了其在半导体领域的生产能力。
2023年,博世收购了美国罗斯威尔芯片工厂,为其SiC业务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基础。
2024年,博世获得美国政府补贴,计划对罗斯威尔芯片工厂做改造,专注于8英寸SiC功率半导体的生产及产能提升,以此来降低SiC器件成本。
而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博世自然不会缺席:
2022年,博世与天岳先进签署了SiC材料供应的长期协议,确保了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同年,博世控股子公司联合汽车电子启动了太仓工厂二期项目建设,专注于新一代SiC功率模块的生产。
此外,博世还与广汽埃安、芯聚能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在SiC电驱系统业务上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
2023年,博世投资超10亿美元,在苏州建设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无人驾驶研发制造基地(苏州第五厂)。
其中,SiC功率模块生产基地的落成,不仅提升了博世在全球SiC功率模块制造领域的影响力,还明显地增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
通过全球布局与本土化战略的结合,博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SiC领域的竞争力,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领头羊奠定了坚实基础。
博世集团集汽车系统与半导体业务于一体,这种垂直整合模式在整个市场中具有非常明显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对高性能功率半导体的需求。
领先的沟槽技术: 博世凭借其专利的沟槽技术,在碳化硅芯片性能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例如,其第二代SiC芯片采用了沟槽工艺,使pitch size降低了30%,单位面积的Rdson减少了30%,Rdsonsp也逐步优化。相关这类的产品成功应用于小米SU7单电机版的400V电压平台等车型中。
从整个行业来看,根据Wolfspeed报告,8英寸SiC衬底裸片数量比6英寸提高了近90%,边缘裸片数量占比从14%降低至7%。
然而,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数据表明,目前8英寸的产品市占率不到2%,但预测2027年市场占有率将成长到20%左右。
其美国罗斯威尔工厂预计于2026年投产,届时将与其他工厂协同合作,形成灵活高效的供应体系,进一步巩固博世在SiC功率模块领域的领先地位。
新能源汽车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SiC功率模块带来了广阔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作为行业领先企业,博世加码布局SiC功率模块,有望逐步提升其竞争力。
然而,当前SiC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功率器件巨头如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士兰微、方正微电子等,都在积极地推进8英寸晶圆转型,通过降本增效来增强市场之间的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博世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仍需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能布局的投入,以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哔哥哔特商务网是电子制造业产业链信息交流的平台,分享和剖析电子制造业上下游新技术、新产品资讯;通过“走进企业”、“对话”、“拆解”、“市场解读”、“产业分析”“研讨会专栏”等栏目进行行业深度解读,及时提供线下专业研讨会、峰会论坛、线上会议、直播等行业活动资讯。